硬脑膜静脉窦

starstarstarstarstar
23456 条评价

作者: 医知苑
最后更新时间: 2023-10-28

作者: 医知苑
最后更新时间: 2023-10-28

硬脑膜静脉窦是指颅腔内的多条静脉通道,夹在两层硬脑膜(脑膜的最外层)之间。

该静脉系统代表了静脉血通过颈内静脉从大脑返回循环的主要途径。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研究硬脑膜静脉窦的解剖结构——它们的结构、位置和临床相关性。

注意:本节课程专门讨论硬脑膜静脉窦。

硬脑膜静脉系统概述

硬脑膜静脉窦接收来自与大脑、小脑和脑干相关的静脉的血液。它们还接受来自板膜静脉和导静脉(分别循环颅骨和头皮)的贡献。

然后静脉血流经硬脑膜静脉窦系统,该系统由一系列成对和不成对的窦组成。它们最终排入颈内静脉,脱氧的血液返回到体循环。

图 1 – 矢状切面显示硬脑膜静脉窦和大脑大静脉

不成对的鼻窦

有五个主要的不成对的硬脑膜静脉窦。这些通常位于大脑的矢状中线。

上矢状窦

矢状窦 是最大的硬脑膜静脉窦。它接收来自大脑半球和浅层皮质静脉的许多支流的静脉血。

它从额嵴(额骨)延伸到枕内隆起(枕骨)。在这里,它与直窦和枕窦结合,形成鼻窦汇合处

该静脉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内

下矢状窦

矢状窦比上矢状窦小,位于大脑镰的下缘内。

它接受来自大脑镰本身的静脉循环,以及排出大脑半球内侧表面的大量小静脉。

后面与大脑大静脉结合形成直窦

直窦

由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

它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交汇处。

当它向后走行时,它在加入鼻窦汇合处之前接收来自小脑上静脉的静脉支流

枕窦

是最小的静脉窦,位于大脑镰内枕骨的内表面。

它形成于枕骨大孔的边缘,流入枕骨内隆起处的鼻窦汇合处 。

海绵窦

海绵窦提供左右成对海绵窦之间的连接

它们的位置和数量各不相同,但通常由前通道通道组成——位于垂体柄的两侧。

图 2 – 与海绵窦相关的硬脑膜静脉系统示意图。注意眼静脉和面静脉之间的吻合。

成对的鼻窦

有五个主要的成对硬脑膜静脉窦,位于颅腔的左侧和右侧。

横窦

左右横窦(又称侧窦)由上矢状窦、直窦和枕窦汇合而成。

它们沿着小脑幕的后外侧缘,沿着枕骨的内表面。

当它们接近颞骨的岩部时,横窦变成乙状窦

乙状窦

状窦是位于颞骨岩部内表面的横窦的延续。

它们沿着颞骨和枕骨呈“S”形。

当它们穿过颈静脉孔离开颅腔时,左右乙状窦就成为颈内静脉

海绵窦

海绵窦位于颅底的蝶骨内它们接受来自眼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和蝶顶窦的引流。

它们通过海绵窦相互连接,并通过岩上窦岩下窦引流。

岩上窦

上窦将海绵窦引流至横窦。

它们始于海绵窦的后缘,并沿着颞骨岩部的内表面穿过。它们排入横窦

除了引流海绵窦外,它们还接收来自大脑下静脉、小脑静脉和迷路静脉的支流。

岩下窦

下窦有助于海绵窦的引流。

它们也始于海绵窦的后缘。它们穿过颞骨的岩部和枕骨的基底部分之间 - 在颈静脉孔处流入颈内静脉。

左右鼻窦通过基底静脉丛相互连接。

图 3 – 冠状剖面显示右侧海绵窦的边界。

基底静脉丛

基底静脉丛位于颅底内表面,蝶骨蝶鞍后方。

它连接岩下窦,也与椎静脉丛向下连通。

临床相关性 - 海绵窦血栓形成

海绵窦血栓(CST)是指 海绵窦内形成凝块。

CST 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通常从颅外部位传播,例如眼眶、鼻窦或面部的“危险区域”。由于面静脉和眼上静脉之间存在吻合,感染能够以这种方式传播。

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头痛、单侧眶周水肿、突眼(眼睛凸出)、畏光和颅神经麻痹。外展神经( CN VI) 最常受影响。

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如果原因是感染,海绵窦血栓可迅速进展为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