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神经节

starstarstarstarstar
65765 条评价

作者: 医知苑
最后更新时间: 2023-10-27

作者: 医知苑
最后更新时间: 2023-10-27

基底神经节许多皮层下核组成。这些细胞核的分组与功能有关,而不是与解剖学有关——其组成部分不是单个解剖单元的一部分,而是分布在大脑深处。

它是基本反馈电路的一部分,从包括大脑皮层在内的多个来源接收信息基底神经节通过丘脑将这些信息反馈回皮质。在此过程中,它的作用是调节和完善皮质活动——例如控制下行运动通路

尽管基底神经节一词被广泛使用,但它是一个用词不当,因为神经节是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细胞体的集合。由于神经系统内皮质下细胞体的集合被称为细胞核,因此称为基底更准确。

基底神经节的核

基底神经节的解剖结构很复杂,因为它遍布整个前脑

成分可分为输入核、输出核和内在核。输入核接收信息,然后将其中继到本征核进行处理,并进一步传递到输出核:

输入核 内在核 输出核
  • 尾状核和壳核(新纹状体)
  • 外部苍白球
  • 丘脑底核
  • 黑质致密部
  • 内部苍白球
  • 黑质网状部

在端脑中,尾状核(CN)和壳核(Pu)统称为新纹状体,它们的功能密切相关。新纹状体的最前端部分,即尾状核和壳核连接在一起的地方,被称为伏隔核(Acb),它是称为腹侧纹状体的功能独立区域的一部分。

苍白球分为外部域 (GPe) 和内部域 (GPi),它们的功能不同

丘脑底核(StN)位于间脑。在中脑中,黑质分为两部分;致密部 (SNc) 和网状部 (SNr)。

尾状核

状核形成侧脑室的侧壁,并在发育过程中跟随端脑的扩张。完全发育时,其具有特征性的脑室 C 形。

它可以被识别为侧脑室壁上灰质的聚集。在发育过程中,尾状核通过下降的白质纤维与壳核分开,在这个水平上被称为内囊

图 1 – 冠状剖面。注意尾状核与侧脑室侧壁的关系

豆状核(苍白球和壳核)

状核由苍白球和壳核组成。尽管在解剖学上相关,但它们没有功能上的关系。它可以被识别为大脑半球深处灰质的集合。

形成豆状核的侧面。在其凹形内表面上是苍白球最外部的 GPe,最内部的结构是 GPi。壳核通过外侧髓板与 GPe 分开,内侧髓板将 GPe 与 GPi 分开

请注意,在壳核的侧面,还有另一组白质纤维,称为外囊在外囊的侧面可以看到一束薄薄的灰质:这就是屏状核,曾经被认为是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屏状体更外侧的是末端囊,它是将屏状体与新皮质岛叶分开的白质束。

图 2 –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及其解剖关系。

黑质

黑质大体标本中很明显,可以在中脑切口中看到,由于 SNc 细胞中存在神经黑色素,黑质具有深色外观。

丘脑底核

顾名思义,丘脑底核位于丘脑下方,黑质正上方。

功能

简而言之,基底神经节 为大脑皮层提供反馈机制,调节和完善皮层激活。

它的主要功能与运动精细化有关,充当强直主动休息,防止不必要的运动开始。其中大部分涉及减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输入。这可以防止过度和夸张的动作。

基底神经节在调节认知和情绪反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壳核几乎只接收来自运动和体感皮层的输入,并投射回运动区域,因此与运动回路相关。尾状核接收来自皮质关联区的输入并投射到前额叶区。相反,腹侧纹状体(包括 Acb)接收边缘输入,因此与情绪相关。

脉管系统

基底节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

主动脉被称为豆纹动脉,顾名思义,为纹状体和豆状核提供大部分循环。

还有少量来自大脑前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的供应,这两者也是颈内动脉的分支,供应神经节的更前部(即尾状核的头部和尾状核的头部)伏隔核)。这条特别大的动脉被称为内侧纹状动脉(Heubner)。

黑质和丘脑底核位于更靠后的位置,因此其脉管系统来自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

静脉循环是通过大脑内静脉纹状分支流入大脑大静脉。

图 3 – 通过豆纹动脉向基底神经节各组成部分供应动脉。